2010年7月8日 星期四

台灣消失中的文化利基

補助中國研究生來台考察、撰寫論文,每人補助兩個月,一個月三萬,去年支出約兩百餘萬。未來將補助中國青年藝術家來台駐點生活費,每人補助四個月,一個月六萬三。一年幾百萬對國家財政來說,或許不是一筆多龐大的支出,但是卻讓人感到有些厚此薄彼、本末倒置。

台灣國家財政困難,即便傑出如盧彥勳也難以得到政府補助的青睞,更別提許多還在草創時期的藝文、體育人士,在對自己人如此小氣的情形下,任何對外人的補助當然會顯的不合理,而這次陸委會的補助只是引爆了積怨已久的不滿。

再者,能夠吸引中國學者、藝術家來台灣的真正動力,不在於區區那一個月幾萬的補助,而是台灣截然不同於中國社會的文化獨特性,以及創作、言論的自由,然而台灣的這些文化利基卻慢慢在消失。

事實上,台灣在學術研究與藝術創作上相對於中國的優勢,就在於台灣社會的多元性與獨特性,然而,當台灣的歷史觀漸漸以中國為思考核心,當台灣的媒體越來越常受限於中國官方的報導紅線,當台灣社會的多元聲音慢慢的被消音,台灣還有什麼能吸引人的呢?

0 意見:

張貼留言


河右岸 TV 台 河右岸相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