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6月15日 星期二

缺乏主體性 台北將淪為上海附庸

台北松山與上海虹橋機場對飛首日,只見郝龍斌一大清早便搶頭香趕赴上海,彷彿藉助上海的光環來為他施政的無能脫困。而這種凡事以中國或經濟發展為中心的思考方式,得到的結果就是對台北市城市主體性的忽視。

城市的主體就是市民的生活,松山機場日治時期位處城區北端,但隨著台北的都市擴張,早已成了橫亙在地理中心的巨大阻礙。打開地圖就會一目瞭然,佔地約八個大安森林公園的松山機場,不僅面臨機場跑道過短及腹地過小無法擴張等缺點,更大大妨礙了捷運、復興北路、敦化北路還有光復北路等市民交通的運行,機場距離台北東區繁榮商圈僅2公里,更硬生生的在台北的心臟地帶劃出一道鴻溝。

如此巨大的荒謬,就好比將巴黎戴高樂機場放在香榭儷舍大道,與凱旋門、羅浮宮遙相對望,或是把紐約甘迺迪機場搬至第五大道,與中央公園當鄰居,然而,如此國際大城不可想像的情形,不但真實地發生在你我居住的城市之中,竟也從未見執政者提出任何解決方案或未來擘畫。

試想,如以城市主體思考,市民階級第一,機場遷移釋出位於水岸旁182公頃的精華地,可以部分興建一般市民負擔的起的平價住宅區,可以規劃河岸濕地與親水中央公園,可以沿河設立碼頭,打開原先冰冷的堤防,讓水岸元素真正融入或回歸台北的脈動,還可以打通串聯內湖科技園區與東區,當然還可以有更多的「可以」。過去謝長廷選市長時,提出要讓空港變河港,正是台北改頭換面、描繪願景、令人心動的城市主體思考。

容或桃園機場捷運及三期航廈擴充完成之前,松山機場依然有存在的必要,然而隨著未來幾年桃園航空城各項計畫的陸續到位,台北至桃園間的交通成本將大幅下降,而擁有廣大腹地的桃園航空城也將整合所有進出北台灣地區的人流、物流,屆時松山機場的存在將顯的不合成本、疊床架屋,此時台北市應標示未來政策目標,逐步安排松山機場的退場配套,而非反其道而行的加碼投資。

作為台灣的首都,台北集政治、經濟、文化、媒體資源於一身,然而在馬英九、郝龍斌先後主政12年的規劃下,台北城市並沒有以自我的主體性來規劃發展,反而甘於淪為以上海為首的長三角經濟區的衛星城市,為了縮減少數人那短短十幾、二十分鐘的交通時間,或讓大財團停機方便低廉,全體的市民必須放棄未來市發展帶來的無限可能與願景。

當高雄提出海洋首都的概念,借由愛河整治、舉辦世運大幅提昇市民光榮感、當台南擦亮文化首都品牌,升格為直轄市、當雲林、嘉義以農業首都自居、當宜蘭準備再次舉辦童玩節的同時,難道台北市的願景或優勢就只剩下可以飛上海快一點這樣而已嗎?

0 意見:

張貼留言


河右岸 TV 台 河右岸相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