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9月4日 星期二

寄望台灣影視發發發:新聞局姚文智局長專訪

本文轉載自「范妮工作誌

採訪 / LOOK電影雜誌記者  紀錄撰文 / 王妃靚

  今年首次登場的台灣國際影視博覽會將於十一月四號起,正式展開,宣傳的主海報上的 "發"字言簡意賅的解釋了整個活動的核心意旨,希望為台灣影視產業帶來發展、萌發的新契機,而對於這個新的概念與活動內容,相信有很多人還並不清楚,而本刊也很榮幸的能採訪到新聞局姚文智姚局長,讓我們能有機會更進一步瞭解當初這個活動概念的創發與理念,也希望由此窺見台灣電影的未來與展望。

  台灣國際影視博覽會,簡單的說,就是行政院新聞局將有四十多年歷史的金馬獎、金鐘獎以及去年開始舉辦的台北影視節與台灣影視創投整合成一個2005台灣國際影視博覽會,主要是有鑑於國際上多半都是將相關影視產業整合,資源集中的作法,像韓國斧山的成功以及香港從去年也開始以影視博覽會的概念統合呈現,這樣的整合性作法,將對於國外有興趣與意願投資台灣影視產業或是想對我國影視產業有更完整的認識者,有一個更單一、更直接的窗口,擺脫過去單打獨鬥的作法,集中資源,把台灣影視界的活力展現在世界面前。同時活動期間也增設市場展,讓影視方面的智慧財產能夠更有效的交流與交易,實質刺激台灣影視產業的成長與國際化。

  而這裡面還有一個很重要的便是台灣影視創投,在過去對於國片的投入往往比較侷限於輔導金,而平均每一年的輔導金預算大約為六千五百萬元左右,十多年來,總投入約十億多的金錢但卻無法有效振興國片,但為了使電影發展產業化,金錢的投入尤為重要,所以配合行政院開發基金五年兩百億投入"創意內容產業"及"數位內容產業",這其中預估有六成的預算將投入影視產業,以更大的預算當然是可以成就更大的事業,但這單靠政府的力量是不足的,所以需要民間企業界的投入,像最近國片都有一些不錯的成績,可以以投資觀點說服企業界投入,這樣結合政府與民間力量一同推動,才能使台灣電影的發展真正生根,讓電影產業步上正軌。而除了國內企業的加入之外,同時政府也致力邀集全世界優秀的電影製作資源能進入台灣,以彌補台灣後製能力的薄弱與不足,像為《魔戒》製作特效的威塔工作室便曾與台灣接觸。

  而在成立台灣影視創投的同時,未來輔導金的發放方式與方向也會調整,輔導金部分將針對鼓勵年輕新銳導演創作,讓過去沒有作品背書與實務經驗的年輕電影人,能夠有機會得到輔導金的協助完成創作,讓台灣電影未來注入新血。而過去曾為台灣電影爭光的優秀導演,則將以創投形式給予其更大的資金協助,這樣一方面可以鼓勵年輕導演投身電影產業,另一方面也可以幫助傑出導演提升電影質感,以更大的資源製作出更好的作品,高附加價值的電影。先前提出的「台灣電影拼百部」目標,唯有在這樣質量並重的情況下才有機會達成,當然這只是個目標,未來還要耕耘多久以及投入多深還屬未知,但相信在這樣的基礎扎根下,一定有機會達成。

  當然電影產業的發展除了人力與財力的投入之外,也還有很多事情要做,像我有一個想法,想把台北火車站,變成一個電影文化中心,全世界有很多很有特色的大型車站,因為車站是人潮的集聚地,而這群人潮其實可以帶來很多商機,同樣的這樣的規劃,把台灣電影的資料、周邊等集聚在這,相反的也可以帶來更多人潮,像是日本京都的火車站,一出站,就有購物中心與劇院,當然因為台北火車站當初並沒有這樣的規劃,但是他二樓佔地千坪的面積,如果有效應用,一定可以有更好的表現,首先他能帶來觀光效益,次之能刺激人潮。最後,對於提昇國際形象也很有幫助。當然這個在整體的電影產業發展中只是其中一個環節,回歸核心還是要讓台灣的電影產業能有更好的發展,而當然在"發"字的延伸意義上,"發財"也是讓電影產業實質進步的動力,電影能夠商業化、產業化,才能產生正循環,才會有更多的人願意投入,也才會有更多更好的作品產生。

  台灣的市場規模雖小,但是台灣電影發展的目標卻是放眼華文世界,在音樂與電視都在華文世界佔有一席之地的事實下,台灣電影一定同樣具備相同的潛力,不過,發展電影產業是一條漫長的路,政府當然會在發展路上不斷推動扶持,希望這首次的台灣國際影視博覽會能成為一個開始,凡事起頭難,第一次的影視博覽會也許未必能看見立竿見影的成效,但相信在如此的資源整合下,對於影視產業的發展一定有所助益,也希望透過台灣影視創投,能為台灣帶來更多更好的台灣電影,就像這次活動的主題,希望台灣影視能夠發發發!

0 意見:

張貼留言


河右岸 TV 台 河右岸相簿